2023-01-01 10:08:23
近几个月,抗体偶联药物(ADC)新消息不断。8月12日,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联合开发的DS-8201肺癌适应症获美国FDA批准。在国内,8月22日,华东医药(000963.SZ)的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完成Ⅲ期单臂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入组及给药。国内企业不断取得研发进展,同时出海动作频繁,使这一新型创新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展现。
自中国药企开始布局ADC药物至今,包括石药集团(01093.HK)、科伦药业(002422.SZ)等多家公司将自身ADC相关权益向海外授权(license out),且项目金额屡创新高。国产ADC出海背后,一方面是我国创新药企研发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体现了ADC这一领域的火热程度。
不过,有PD-1的警示在前,ADC入局者日益增加,靶点、适应症同质化的问题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赛道火热的同时,却有早期入局者转身离场。云顶新耀(01952.HK)将此前引进的拓达维(戈沙妥珠单抗)权益转让,让ADC的商业化前景引发业内讨论。
目前,全球ADC药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ADC药物已成为全球创新药企布局的重点方向。当前竞争格局下,拓展研发管线和疾病领域、打破同质化创新成为破局关键。同时,对于选择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license out也逐渐成为国产创新药出海趋势。
国产ADC出海火热
作为如今创新药领域最热门的赛道之一,ADC不仅引领了国内新一轮的创新药浪潮,还有多款产品以license out模式走向海外。
7月28日,石药集团发布公告,石药巨石生物与Elevation Oncology订立独家授权协议,石药巨石生物授予Elevation Oncology在大中华地区以外地区开发及商业化其同类首创的抗Claudin 18.2抗体偶联药物(ADC)SYSA1801的独家权益。
根据协议,石药巨石生物将收取2700万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权收取最多1.48亿美元的潜在开发及监管里程碑付款以及最多10.2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石药巨石生物亦有权按该产品在该地区的年度销售净额计算收取最高至双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
石药巨石生物并非首家将ADC药物权益出售的本土企业。
7月26日,科伦药业以9亿美元价格与默沙东达成合作,独家授权一款ADC合作开发权限。科伦药业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将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某临床早期生物大分子肿瘤项目B有偿独家许可给默沙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与商业化。科伦博泰将于许可协议生效后一次性收到3500万美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累计不超过9.01亿美元,并按双方约定的净销售额比例提成。据了解,该项目是一项早期ADC产品。
在此之前,5月13日,科伦博泰就曾宣布有偿独家许可默沙东在中国以外(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区域范围内研发、生产与商业化科伦博泰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靶向TROP2的ADC产品SKB-264.科伦博泰于许可协议生效时收到1700万美元一次性、不可退还的付款,于本协议修正案签署后收到3000万美元一次性、不可退还的付款,里程碑付款累计不超过13.63亿美元,并按双方约定的净销售额比例提成。
此外,今年以来还有礼新医药将自主研发的ADC药物LM-302授权给美国Turning Point公司。更早之前,拥有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ADC药物的荣昌生物(688331.SH),在2021年以26亿美元的价格将维迪西妥单抗的海外权益出售给了Seagen,刷新了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海外授权交易的最高纪录。
业内普遍认为,国产ADC药物权益频频对海外出售,既肯定了我国创新药企研发实力,也体现出license out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国产创新药出海趋势。
引进者转身离场
无论在全球范围内还是中国创新药领域,ADC药物的研发竞争都十分激烈。目前,全球已有14款ADC药物获批上市,II期至III期产品梯队分布,还有大量处于I期阶段的ADC候选药物。
在国内,从2020年1月批准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以来,中国目前已经批准了5款ADC产品的11项适应症。国金证券研报预计,国内在2~3年内即将迎来ADC药物的爆发期。
据Insight数据库统计,截至2021年12月29日,国内共有74个ADC药物处于不同研发阶段。主要研发方式是本土药企和海外企业联合研发,我国目前ADC药物研发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临床Ⅰ期的在研药物数有26个,占比35%,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
根据乐普生物(02157.HK)招股说明书, 预计全球的ADC药物市场2024年及2030年将分别达104亿美元及207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0.6%,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0%;中国ADC治疗市场高速增长,预计于2024年及2030年将分别达74亿元及292亿元的规模,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5.8%。
赛道持续升温的当下,也有企业选择离场。
8月16日,云顶新耀宣布向吉利德科学的全资子公司Immunomedics转让开发和商业化拓达维的独家权利,该交易总价4.55亿美元,包括2.8亿美元的预付款和1.75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具体涉及市场为大中华区、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蒙古国。
拓达维原本是云顶新耀在2019年从Immunomedics引进的产品,当时交易价格为8.35亿美元。根据协议,双方在2019年签订的协议将被终止。云顶新耀无需再支付原协议中的剩余高限里程碑付款7.1亿美元。从交易金额来看,从引进拓达维到将其“退回”,云顶新耀最多将可获得3.3亿美元的收益。
对于出售拓达维权利的原因,云顶新耀方面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笔交易将实现拓达维对患者和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和影响最大化;有助于云顶新耀优化资源、改善财务状况,继续发展研发管线中其他同类首创和同类领先的候选药物;使云顶新耀在合理化规模的同时保持在资本市场上的独立性。
同时,大量的预付现金降低了云顶新耀管线组合的投资风险,交易金额能够覆盖拓达维未来的潜在收入,以及到目前为止将该产品开发、提交注册审批和商业化布局所产生的成本等,并可以让云顶新耀以获得里程碑付款的方式继续参与拓达维的未来发展。该笔交易将显著地延长云顶新耀的现金流至少到2026年,并产生了相较此前云顶新耀支付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的3.6倍的溢价。
靶点和适应症扎堆
热潮之下,从研发角度来看,无论全球还是中国的ADC药物开发都正逐渐表现出靶点和适应症扎堆的态势。东亚前海证券研报认为,为了避免PD-1时代“百团大战”使得后来者举步维艰的现象重现,朝靶点多元化、适应症多元化、联合治疗方向发展,且研发进度领先的企业才能在后DS-8201时代抓住ADC时代的创新浪潮。
从ADC药物的靶点分布来看,根据医药魔方数据,截至今年4月,HER2是最为热门的靶点,国内在研药物中占比38.4%,EGFR、TROP2、 CLDN18.2、c-Met 也是国内外研发项目较多的靶点。
从布局的适应症来看,集中度同样也是非常高。95.2%的管线布局的适应症是肿瘤,其次是自身免疫性疾病(1.75%)、细菌感染(0.66%)、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0.66%)等。而在布局的主要肿瘤类型中,又以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实体瘤为主。从研发进度来看,绝大多数的研发项目均处于早期开发阶段。
同质化创新、市场规模、定价等压力下,走出国门成为很多创新药企的选择。而面对海外临床和商业化的成本,license out模式或许正成为国产创新药出海的更优途径。
那么,对于当前的国产创新药企业来说,选择采用自主研发还是交易模式来进行产品管线的布局?对此,云顶新耀的选择是二者齐头并进。云顶新耀方面回复记者称,一方面,建立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还将是公司增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正在积极讨论收购在肿瘤、肾病和感染病领域的多个在研药物的权益;另一方面,公司正越来越多地关注早期阶段机会,并在上海张江建设了一支经验丰富的药物发现团队和在浙江嘉善建设了先进的基础设施,目前公司有多个正在进行的药物发现项目,有助于通过可持续的、自主药物研发管线,为全球范围的患者提供新的候选产品。在引进标的选择方面,云顶新耀考虑的是患者需求、产品创新性以及自身专长。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