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7 17:45:01
*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马骏(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北大国发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联席主任)
1、小微企业怎么界定绿色?一是把小微企业的绿色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是多少计算出来,根据产业目录来计算;二是做一个简单的ESG打分,给一个标签,比如:深绿、绿色、浅绿,如果符合绿色或者深绿,就在绿色信贷和其他绿色融资的业务方面给予优惠。
2、小微企业ESG信息采集面临很大障碍,大企业可以按照要求去披露绿色可持续方面的目标、政策、治理、具体的指标等,因为披露成本较高,大企业可以花几百万请外部的专家来做披露,建立数据库,建立可报告的系统,但小企业没有这么多钱来做这些基础性工作。
3、未来不一定要对所有的普惠项目都一视同仁,而可以对绿色的普惠项目更加优惠一点,对非绿普惠项目优惠程度低一点。
现在绿色金融不够普惠、普惠金融不够绿色,我想重点分析下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探讨下解决问题的办法。
原因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适用于农业和小微企业的绿色标准不够清晰。我们现有的几套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包括绿色信贷的标准、绿色债券的标准,也有绿色项目的标准,但是绿色农业的标准现在还是比较粗,只有一些大的原则性的界定说法,但是要适用到具体的绿色农业的经济活动和绿色农业主体,还需要细化。
现在大部分小微企业归不到绿色,因为现在的标准是以项目为基础,如果整个企业没有被界定为绿色的话,就拿不到绿色信贷,小微贷款当中绿色的比重是非常低的。未来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细化界定的标准,把这些标准做得更加可操作。我的研究团队已经在做一些研究工作,包括绿色农业方面的界定标准研究,还参与人民银行牵头的关于低碳转型的转型金融目录当中农业类的研究。
小微企业怎么界定绿色?有两种办法,一是把小微企业的绿色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是多少计算出来,根据产业目录来计算,规模比较大的小微企业可以用这种办法。二是做一个简单的ESG打分,给一个标签,比如:深绿、绿色、浅绿,如果符合绿色或者深绿,就在绿色信贷和其他绿色融资的业务方面给予优惠。
第二个困难在于小微企业ESG信息采集面临很大障碍,大企业可以按照这些比例要求去披露这家企业的绿色可持续方面的目标、政策、治理、具体的指标等,但是小企业还做不到,因为披露成本比较高,大企业可以花几百万请外部的专家来帮助做披露,来建立数据库,建立可报告的系统,但小企业没有这么多钱来做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所以可能要考虑几个办法:第一,企业的ESG信息披露要针对小企业给予简化的要求,不能一刀切,这样披露成本会低一点。第二,要尽可能自动化,用金融科技的手段,比如把用水、用电等数据的来源整合起来,不需要企业自己去报,通过地方政府的大数据平台,自动进行采集。另外,对小企业的碳排放能不能有自动计算的公共平台进行服务?这些都需要考虑。
第三个困难,目前的大部分金融产品不适用于小微企业,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新能源、污水、固废等比较大的项目往往用的是银团贷款、发债、企业上市、PE基金、ABS、REITs等产品,这些产品都不适用于小微企业,应该要开发一批更加适用于小企业的金融产品,比如说现在在G20可持续金融组中讨论比较多的就是绿色供应链的金融产品,我们国内也做了一些尝试,包括广汽为龙头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而且效果非常好。广汽作为龙头企业有兴趣把他的产业链做得更加绿色,所以给他提供零部件的小企业就被纳入到绿色供应链当中,进到绿色的供应链系统当中的中小企业就可以获得优惠的贷款,地方政府给贴息,这个体系就做到了多赢,中小企业如果是比较绿色的就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融资,广汽也可以绿化它的供应链,地方政府也有了业绩,银行也能够做更多的绿色信贷,而且风险不高。
第四个困难在于对绿色农业和绿色小微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现在的激励机制更多针对大型的绿色项目,因为它们能够被认定为绿色,未来如果有明确的对绿色农业和绿色小微的界定标准,自然它们就可以进入到绿色信贷范畴,现在支持这些绿色的激励机制就会让农业和小微的主体享受到,这是自动会发生的事情,只要我们有比较明确的界定标准,这些绿色的激励机制就可以让部分绿色农业主体和小微主体受益。
同时我们要考虑怎样把现有激励机制的使用范围拓展开来。比如现在有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是通过二十几家大型银行来落地的,这些银行客户主要还是大中型企业,未来我觉得可以让更多的地方银行也参与落地碳减排支持工具,这样就可以惠及到更多,这些地方银行的客户也就是中小客户。
最后一个想法,可以把普惠金融的优惠政策差异化,现在普惠金融的优惠政策可能对绿和不绿的项目和主体都一视同仁,未来不一定要对所有的普惠项目都一视同仁,而可以对绿色的普惠项目更加优惠一点,对非绿普惠项目优惠程度低一点,从而展示在普惠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图。
(整理自马骏于2022年11月11日在【2022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的讲话,未经本人审定。)
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